新时代证券-宏观经济周度观察:从自然利率来理解中美货币政策-201129
2020-11-29 23:14:36  刘娟秀,邢曙光
研报摘要

自然利率是货币政策利率的基准,货币政策利率低于自然利率会刺激经济,反之则会抑制经济。很多人认为自然利率是长期的,但是要想更好地理解疫情发生后的货币政策,有必要将自然利率分为长期自然利率、短期自然利率。影响长期自然利率的是技术进步、人口等因素,影响短期利率的则有临时冲击带来的消费、投资变化,以及财政政策等因素,这些会短期内改变资金的供给和需求。
疫情发生后,经济活动冷却,消费、投资减弱,这意味资金供给增加的同时资金需求下降,短期自然利率下降。为了稳定经济,需要将货币政策利率降至自然利率之下。美联储快速地行动,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接近0,但是为什么没必要实行负利率?即使短期内自然利率可能为负,但是疫情对经济的一部分影响是临时的,比如经济封锁、心理恐慌情绪,随着经济封锁解除、人们逐渐适应疫情,经济活动自然会恢复一些,短期自然利率也就会上升到0以上,因此,美国是没有必要实施负利率的。我们确实看到,疫情发生后美国个人储蓄率快速上升,但是随后逐渐下降。之所以欧洲、日本实施负利率,是因为技术进步、人口等因素导致的长期自然利率非常低,货币政策利率需要长期为负。但是美国的技术进步速度高于欧日,人口增速和结构也好于欧日,美国的长期自然利率是高于欧日的。
虽然美国短期自然利率会触底回升,但是疫情可能会拉低美国的长期自然利率,美国货币政策利率有必要长期保持低位,即使未来加息也可能回不到疫情前。首先,疫情将使美国预防性储蓄进一步增加。其次,疫情更利于数字经济的发展,这将一方面导致垄断能力增加进一步提升储蓄率,同时,数字经济将减少投资需求。再次,此次危机美国企业没有去杠杆,相反杠杆率大幅提升,这意味未来美国企业加杠杆的空间也不会很大。然后,除非疫苗大规模应用,否则疫情将长期增加经济运行的摩擦。最后,低利率导致经济“僵尸化”,以及“磁滞效应”下,越来越多劳动力退出市场。
疫情发生后,中国短期自然利率同样也是先下降后上升。中国货币市场利率、金融机构贷款利率、各期限债券收益率5月开始回升,货币政策逐渐正常化,这背后的原因是疫情基本得到控制,人们的恐慌情绪缓解,经济活动逐渐活跃,不仅私人部门的消费和投资开始修复,政府部门投资更是快速增加,这些都提升了短期自然利率。短期自然利率上升,货币政策利率也需要随之调整,如此既可以防范金融风险,也不至于抑制经济。
长期自然利率受经济增速、储蓄率、资本收入份额、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。中国长期自然利率影响因素比美国更复杂,由于中国没有完成利率市场化,中国长期自然利率不会像美国一样主要受经济增速影响。中国债券收益率长期呈现“箱体运动”。次贷危机之后,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整体在下滑,但是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,这拉升了自然利率。利率市场化,一方面体现在民营企业融资自由化,另一方面体现在国企预算软约束逐渐打破。很不幸,近期的国企违约是利率市场化的一种表现。
自然利率和经济增速的关系取决于利率市场化进程(不考虑其他因素),如果利率市场化较快,则自然利率可能上升,如果利率市场化较慢,则自然利率可能下降,如果利率市场化进程适中,自然利率中枢可能不变。如果考虑其他因素,未来货币政策利率、债券收益率走势更加复杂,对待这个问题我们要谦卑,避免“盲人摸象”。
风险提示:政策落实不及预期;海外疫情长期化
打开APP阅读全文

操作成功

本研报来自"慧博投资分析终端",想要查看更多研报,您可以下载慧博APP。

立即下载

返回顶部